首页 > 凯发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如何向学龄前的小朋友解释你我他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5-03-10 17:33:52    次浏览

先赞题主的问题!个人认为,3岁的孩子适合去了解我、你、他概念。就像某答主说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这个问题就在此区:以现在的水平,伸伸手跳跳高,还算能够着。如果人云亦云,题主大可以百度Google,但很多建议不知出处。所以,我打算说一下相关理论和研究,再提出一点实践性的建议。毕竟的我孩子还不到三岁我还没有实践经验,不过题主有了原理,就可以自己摸索尝试了。我想应该将题主的问题分为两个子问题,您看我理解得对不对?问题一:如何让3岁的孩子理解我、你、他的概念?问题二:如何让3岁的孩子听懂并使用我、你、他?我先默认自己理解对了。解决了问题一,问题二就不成问题了。——————————————————————————————————————子问题一:如何让3岁的孩子理解我、你、他的概念?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概念(self concept)的发展,即把自己与他人、客体和周围发生的事件区分开,你看,这是不是包含了区分我、你、他的概念?需要陪伴你的孩子循序由浅入深的闯三关,每关都是个反反复复的强化过程呀:第一关,自我的出现,即认识到自我的存在,自己是周围的人、事、物分开的独立的生命体。第二关,持久自我(extended self)的建立。我觉得翻译成连续自我也未偿不可,即认识到自己是稳定的生命体,一个星期前的自己——虽然与现在体验不同——与现在的自己仍是同一个人。第三关,私人自我(private self)。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相对独特的,我、你、他有着不同的愿望和观点。即自己知道的和他人知道的可能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关,自我出现区分自我与他人,意味着首先要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自我意识是如何发生与发展的?刚出生时,婴儿没有自我意识,精神分析家玛格丽特老佛爷(1975)把新生儿比作蛋壳中的小鸡,他们不能也没理由把自己和周围环境区分开。别忘了,婴儿的种种需要都通过他人满足。此时的我、你、他,处于一片混沌之中,等待着盘古开天辟地。如果这时候小婴儿就会说话,你问他:“你饿了谁给你奶喝啊?”他会很不屑地告诉你:“我一叫就有啊,哼。(才不像你们疲于奔命的苦逼)”这时的婴儿有一种全能感,他认为自己掌控着全世界,认为有奶喝不是因为“别人”(没有这个概念)的喂养,而是因为自己哭了叫了。认为自己像上帝一样是一切事物发生的根源。 妈妈经常忽略其需求,那么婴儿的全能感将会大大受挫,这种“不好”的感觉如果经常出现,以致于被内化,长大后这种感觉将会进一步蔓延——“我不好,你不好,全世界都不好”,并且经常因为全能感受挫的而暴怒。这是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内容,扯远了,3岁儿童基本上已过这一关,不过这东西挺有意思的,题主感兴趣可以去找找。第二关,持久自我的建立1岁以前的婴儿认知水平还处于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客体永久性刚刚建立起来。如果妈妈把一个棒球当着7个月宝宝的面放进红布里,他不会去寻找,因为他会认为棒球就此消失了。如果妈妈离开他,他会很伤心的哭闹,舍不得妈妈有可能,认为妈妈消失了也不能排除。这貌似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啊!在另一个时空出现的妈妈还是原来那个吗?在这一关,孩子通过建立持久的自我认识到,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我就是我,不能变成你,也不能变成他。父母通过与孩子谈论共同经历可以帮助儿童建立持久自我。“我们去哪里了?这次旅行中你喜欢的事是什么?”(强烈建议来个2-4岁的爸爸去哪)这些信息交流可以帮助儿童回忆发生在儿童事上的重要事情,把经验组织到“故事”情节中(Farrant Rees, 2000)。这些最初在成人帮助下共同建构的自传体记忆可以说明自我随时间发展是稳定的,因此有助于儿童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自我感(Povinelli Simon, 1998)。第三关,私人自我私人自我,即别人不知道的、自在的、具有反思特征的自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相对独特的,我、你、他有着不同的愿望和观点。即自己知道的和他人知道的可能不同。1岁半时,他们能得出“别人愿望可能与自己的愿望不同”的结论。当他看到一个大人一吃饼干就表现出厌恶的表情,那么他就知道,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这个大人更可能选择蔬菜,而不是自己所爱吃的饼干(Repacholi Gopnik,1997)。——我的愿望与你的愿望不同。2-3岁的孩子他们可能意识到,如果自己不说,人们不能实际观察到他们的思想(Flavell,Miller, Miller, 1993)。——我所知道的与你所知道的不同。3岁是个关卡。有个经典例子“山姆把巧克力放在蓝盒子里,然后出去玩了。当他不在时,妈妈把巧克力移到了绿盒子里。山姆回来后,他想吃劳动力,他要到哪里找呢?”大部分3岁孩子会说,“在绿盒子里!”这时孩子处于旁观者角色,三岁孩子正在过这一关——我所知道的与他所知道的是否相同?这个研究显示4-5岁的孩子就能正确回答了(Wellman Woolley, 1990)。这三关,个人认为是分清我、你、他三个概念的关键。——————————————————————————————————————那么,家长如何帮助3岁孩子闯关?说几个有研究基础的。1. 共同回忆经历,建立自传体记忆这是第二关中说到的,这招的关键,一是你得花时间陪孩子玩,你们得有共同经历才行。二是反复强化,反复讨论喜欢的经历,小宝宝是不会厌烦的。2.鼓励有意义的游戏躲猫猫,藏宝之类的游戏,有大量“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情况发生;警察小偷、过家家之类的假扮游戏,一是使宝宝在进出角色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可以假装是他人,而无法真的成为他人,二是使宝宝有机会体验与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心理状态。3. 讨论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包括动机、意图、观点等。4. 为他们寻找伙伴很佩服也很赞 @mayimayi的做法,带着孩子找玩伴,他在群里讲了,我在这里点个赞。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很有用,年长的儿童会提供给他们更多假装游戏的机会。或者,再生一个?5. 讲故事然后提问或讨论比如,白雪公主吃了继母的毒苹果,你可以根据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类似“白雪公主知道苹果有毒吗?为什么?”,“继母知道苹果有毒吗?为什么?”“继母为什么卖毒苹果给白雪公主?”,“白雪公主知道卖苹果的是继母吗?为什么?”(此时的我忽然觉得这故事配上这问题是如此残忍啊!)孩子不断的置于“我、你、他的不同”之中,了解概念就是自然而然的啦。至于听懂和使用,随着了解概念,反复强化,应该就没问题啦!­­­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还这么有学术范,我是有多无聊啊?啊咧,我居然忘了问题主了,你说这三岁孩子的爸,是王尼玛张尼玛的孩子吗?那答案可就完全不同了啊!忍不住还是把题主画的王尼玛的照片贴了上来,哈哈,好可爱! 来源:知乎www.zhihu.com作者:李亚芳【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点击下载此问题还有19 个回答,查看全部。